




- 参数设定:
N:赋值为 99 ,用于计算WR1指标。N1:赋值为 99 ,用于计算WR2指标。M1:赋值为 3 ,用于K指标的移动平均计算。M2:赋值为 1 ,用于D指标的移动平均计算。- 威廉指标计算:
WR1:通过100*(N 日内最高价的最高值 - 收盘价) / (N 日内最高价的最高值 - N 日内最低价的最低值)计算得出,反映市场的超买超卖状态。WR2:计算方式与WR1类似,只是周期为N1,以洋红色绘制。- 随机指标计算:
RSV:通过(收盘价 - N 日内最低价的最低值) / (N 日内最高价的最高值 - N 日内最低价的最低值) * 100计算得出。K:对RSV进行M1日的加权移动平均。D:对K进行M2日的加权移动平均。J:通过3*K - 2*D计算得出。- 交易信号:
当
K上穿WR2时,产生交易信号。
WR1的计算:首先找出
N日内的最高价和最低价。然后按照公式计算:
100*(N 日内的最高价 - 收盘价) / (N 日内的最高价 - N 日内的最低价)。WR2的计算:与
WR1计算方法相同,只是使用N1日的价格数据。RSV的计算:用收盘价减去
N日内的最低价,再除以N日内最高价与最低价的差值,最后乘以 100 。K的计算:对
RSV进行M1日的加权移动平均。D的计算:对
K进行M2日的加权移动平均。J的计算:按照
3*K - 2*D计算。K上穿WR2的判断:当
K的当前值大于WR2的当前值,且前一交易日K的值小于等于WR2的值时,判定为K上穿WR2。
- 买入策略:
当出现
K上穿WR2的信号时,可能暗示股票价格有上涨的趋势。但不能仅仅依靠这一信号就盲目买入,还需要结合其他技术指标和基本面分析。如果此时股票的成交量逐渐放大,均线系统呈多头排列,且公司基本面良好,那么可以考虑适量买入。
- 卖出策略:
若在买入后,
K下穿WR2,或者股票价格上涨到一定幅度后出现明显的顶部形态和技术指标的卖出信号,如高位放量下跌、均线死叉等,应考虑卖出。- 持仓策略:
在持仓期间,密切关注
K与WR2的相对位置以及其他指标的变化。如果K持续位于WR2上方,且其他指标也支持股票价格继续上涨,可以继续持有。若出现不利变化,如
K向下跌破WR2且趋势走弱,应适当减仓或清仓。
- 多重验证:单一的交易信号可能存在误判,建议结合其他技术指标如 MACD、布林线等,以及市场整体趋势和板块热点进行综合判断。
- 风险控制:设定合理的止损和止盈水平,避免因市场波动造成过大损失或错失获利机会。
- 趋势判断:在不同的趋势中,对交易信号的重视程度应有所不同。在上升趋势中,买入信号可能更可靠;在下降趋势中,卖出信号应更谨慎对待。
- 参数适应性:指标中的参数如
N、N1、M1、M2是固定设置的,可能不适合所有股票和市场情况。投资者可以根据股票的特性和市场的波动程度,对参数进行适当的优化和调整,但要注意避免过度优化导致的适应性问题。 - 市场复杂性:股票市场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宏观经济、政策法规、公司业绩等。技术指标只是反映市场的一部分信息,不能完全预测股票价格的未来走势。
- 假信号风险:技术指标可能会产生虚假的交叉信号或误导性的趋势判断。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通过更多的市场验证和分析来确认信号的可靠性,避免盲目跟从。
- 个股特性:不同股票的波动特性、市值大小、行业属性等因素会影响指标的表现。一些小盘股或题材股可能波动较大,指标信号较为频繁;而大盘股可能相对稳定,指标变化较为缓慢。
